Nansen 杀死猫:一则禅宗传说中的哲理故事

在禅宗中,有一则著名的故事,名为“Nansen 杀死猫”。这个故事通过一只猫的生命,深刻揭示了禅宗的核心理念:生命与死亡、理解与无理解之间的关系。

这个故事发生在禅宗大师Nansen和他的门徒们之间。一次,Nansen在路上遇到两座禅堂的僧侣们在争论。他们在讨论的是一只猫是否具有佛性(即是否具有佛教的本质)。一组僧侣认为猫有佛性,而另一组僧侣则认为没有。

Nansen见到这种无谓的争论,心中不快。他抓起那只猫,对僧侣们说:“如果你们能说出一个禅宗的词语,我就饶了这只猫。如果你们不能说出,那么我就杀了它。”僧侣们没有一个人能回答。于是,Nansen拿起刀子,毫不犹豫地杀死了那只猫。

当天晚上,Nansen告诉他的门徒Joshu这个故事。Joshu听后,简单地脱下他的鞋子,戴在头上,走了出去。Nansen看到这一幕,赞叹道:“如果你当时在场,那么这只猫就不会死了。”

这个故事在表面上看起来似乎很残忍,但实际上它深刻地揭示了禅宗的哲理。Nansen杀死猫并不是真的杀死它,而是为了让僧侣们明白,他们的无理解和争论已经把生命杀死了。正如禅宗大师Dogen所说:“他没有把猫切成两半,他把它切成了一半。”有时这句话被翻译为“在杀死猫时,没有杀死它”。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生命不仅仅存在于肉体之中,而是存在于每一个瞬间的理解之中。如果我们能真正地理解和活在当下,那么生命就不会被杀死。Joshu的行为也同样如此,他通过简单的动作,就把僧侣们从无理解的状态中唤醒,让他们明白了真正的禅宗。

在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哲学上的转变。Nansen杀死猫的行为,不仅仅是杀死一只动物,而是杀死僧侣们的无理解。同时,这也告诉我们,理解和无理解之间的差距,是决定生命是否被杀死的关键。

这则传说不仅仅是禅宗的一个故事,而是对生命和理解的深刻探索。它告诉我们,真正的理解不仅仅是理论上的,而是实践中的,每一个瞬间都充满了生命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