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在2025年面临着复杂而严峻的形势。尽管多种头风影响,中国经济在2024年第一季度仍保持了5.0%的强劲增长率,主要依靠消费支出、出口和制造业投资以及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然而,国内需求疲弱和商业信心低迷,尤其是房地产市场持续下滑,继续抑制经济活动。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于12月11日至12日在北京召开,部署了2025年的经济工作。会议强调,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和内部困难增多,中国将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
会议释放出的十大政策信号值得关注:
一、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今年的会议延续了提振消费和扩大内需的要求,但今年将“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放在了明年各项重点工作的首位。扩大内需的范围不再局限于某一领域,而是全面提升国内需求对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预计将有更多的财政货币资源用于支持消费扩张,消费复苏势头向好,内需改善支撑经济增长。居民存量房贷利率的下调将为居民部门其他消费支出提供空间。
二、科学理性地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新质生产力以新技术、新经济、新业态为主要内涵,集“创新+质优”于一体,是中国经济未来高质量发展的动力源。会议将科技创新和新质生产力作为明年排序第二的重点工作,充分体现了中央对于加快科技创新和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紧迫感和决心。未来可能重点开展四方面工作:继续加强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超前布局重大科技项目;开展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包括开展“人工智能+”行动,培育未来制造、未来信息、未来材料、未来能源、未来空间和未来健康等产业。
三、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科技金融体系建设,促进科技与金融深度融合。积极壮大耐心资本,通过以股权投资为主的方式吸引社会资本参与创业投资,梯度培育创新型企业。充分发挥国有大型商业银行对于科技创新支持的综合优势。有关部门已多次表示将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补充资本金,这将大大增强国有金融对国家重大科技任务和科技型企业的金融支持能力。
四、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为应对全球地缘政治局势的不确定性和欧美贸易保护主义抬头,中国将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深化外商投资促进体制机制改革,加大创新政策支持力度,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综合提升全要素生产率。
五、防范化解外部冲击:要做好防范化解外部冲击的准备,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有效提振内需,摆脱通缩局面。为此,明年的经济工作重点将更多侧重于扩大内需,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打好政策“组合拳”,加强财政、货币、就业、产业、区域、贸易、环保、监管等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
六、财政政策更加积极:明年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不利影响可能加深,国内需求提振仍有一定难度,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已进入深水区,我国经济稳定增长将面临不小压力。为此,中央及时调整了宏观政策基调,将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加强超常规逆周期调节,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稳定预期,激发市场活力,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和外部冲击。
七、系统集成、协同配合:会议除继续坚持“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和“守正创新、先立后破”外,还特别强调“系统集成、协同配合”的重要性。要求强化系统思维,统筹政策制定和执行全过程,注重各类政策和改革开放举措的协调配合,以提高政策整体效能、放大政策效应。做好政策协同和预期管理,意味着2025年中国经济工作将进一步打好政策“组合拳”,使得各类积极的宏观政策、非经济性的政策和举措同向发力、相互支持、形成合力、稳定预期,推动经济运行的正循环。
通过这些政策信号,中国政府展现出对应对复杂经济环境的决心和行动。通过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推进新质生产力发展、健全多层次金融服务体系以及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等措施,中国政府希望在2025年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并确保高质量完成既定增长目标。